12月新闻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强调了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“零容忍”态度。
指出,生态环境部正与司法部紧密合作,加速推进《生态环境监测条例》的制定工作。该条例将以打击监测数据造假为重点,强化排污单位的数据质量主体责任,并显著提高违法成本。
自2024年以来,生态环境部已经发现并解决了7.2万个各类环境问题,对恶意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。未来,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,不断提高执法水平,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。
赵群英解释说,生态环境监测涵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两大领域。前者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,确保监测数据客观、准确、权威且可信。然而,在排污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的污染源监测活动中,出现了较多的弄虚作假现象。
自2022年10月以来,生态环境部联合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及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治理行动,查处了1968家涉及造假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,移送刑事案件167起,并公开曝光了62个典型案例,这些举措对造假行为产生了强烈的震慑效果。
今年10月,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一批典型的第三方机构监测过程中的造假案例,其中造假手段包括“不到现场、到了不采、采了不测、测了篡改”。针对此类问题,生态环境部计划通过“部门联动、科技赋能、法治保障”三个方向持续努力,从根本上解决造假问题。
为了从根源上遏制监测数据造假,生态环境部正在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施穿透式监管,建立覆盖环境监测活动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。
具体措施包括应用视频监控、北斗定位、数据直联直采等技术,以实现对监测现场、设备、样品轨迹的全程跟踪管理,确保“现场可视、设备可溯、监测可控、样品轨迹可追”。
通过上述措施,生态环境部旨在构建一个更加透明、高效的环境监测体系,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,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提供更坚实的科学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