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产业、航空航天领域以及半导体制造等对密封性能要求极高的行业中,氦质谱检漏技术已成为主流的检测方法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若忽视细节,误判或漏检的情况时有发生。以下将详细阐述氦检漏的十大注意事项。
如果检测环境中存在氦气残留,那问题可就严重了。空气中的氦气浓度原本就很小,但若是发生气瓶泄漏等情况,背景值就会上升,进而影响检测的灵敏度。因此,在进行检测之前,必须确保通风状况良好,并且远离氦气来源。否则,检测的结果将不准确,所有努力都将白费。
氦检漏主要采用吸枪法和真空法两种方式。吸枪法操作便捷,但检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,适用于对检测区域的外部进行扫描;而真空法则具有较高的灵敏度,但同时也对检测设备有较高的要求。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考虑被检件的具体结构和检测的具体需求。若选择不当,可能导致漏点未能被检测出来,从而造成不良后果。
在使用吸枪法时,需确保喷氦的位置准确对准疑似泄漏点。喷氦的距离应保持在1至3厘米之间,而喷氦的时间以2至5秒为宜。时间过短可能导致信号不明显,过长则可能对系统造成污染。若喷氦操作不规整,那么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。
在实施真空法检测之前,必须将待测物品抽取至系统规定的真空度,通常需低于10⁻¹ mbar,并且必须保证这一真空度保持恒定。若真空度未达到标准或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,信号将出现波动,导致判断结果出现误差。这一环节是检测过程中的关键步骤,丝毫不能掉以轻心。
某些物质在吸收氦气后,会逐渐将其排出,例如橡胶、塑料以及建筑缝隙等,这些都可能引发所谓的“假泄漏”。我们需要根据材质和结构特点来做出判断,并在必要时进行多次检测或通过加热来促使氦气释放。如果将“假泄漏”误认为是真正的泄漏,那么就会白费许多力气。
在设定检漏仪的灵敏度时,需参照被检测物品的技术标准。新能源电池对灵敏度的要求较高,而普通设备则相对较低。若设置不当,可能会导致漏检或误报。灵敏度设置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。
气温波动会改变气体扩散速率以及材料的变形程度,这可能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。因此,检测应在温度恒定的环境中进行,以防止温度波动过大。若温度频繁变动,检测数据将出现较大波动,如此一来,检测的结果就失去了参考价值。
氦检漏仪属于精密设备,必须定期通过标准漏孔进行校准。若不进行校准,所获得的数据将不准确,检测时出现的偏差是必然的。而定期进行校准,则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。
标准漏孔用于检测仪器性能,需避免与被检件直接接触,以防造成污染或损害。需依据标称值进行系统性的验证。若使用不当,仪器性能的验证将不准确,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。
每次进行检测时,都需要详细记录时间、环境状况、检测参数以及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。制定并使用统一的记录模板,可以有效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。若缺乏全面的记录,后续的追溯与数据分析工作将会面临诸多挑战。
请大家思考一下,在真实的检测过程中,是否有过因为某个细节疏忽导致问题出现的经历?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的朋友们,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