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、航空航天、半导体等对密封性要求极高的行业中,氦质谱检漏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、非破坏性等特点,成为主流检测手段。然而,实际操作中若忽视关键细节,极易造成误判或漏检。以下整理氦检漏十大注意事项,帮助提升检测准确性。
1. 环境洁净,避免氦气干扰
空气中本底氦浓度极低,但若检测环境存在氦气残留(如气瓶泄漏),会抬高背景值,影响灵敏度。检测前应确保通风良好,远离氦气源。
2. 正确选择检测方法
氦检漏主要有吸枪法(Sniffer Mode)和真空法(Vacuum Mode)两种。吸枪法灵活但灵敏度低,适用于外部检测;真空法灵敏度高,但对设备要求高,应根据被检件结构和检测要求合理选择。
3. 规范喷氦操作
使用吸枪法时,喷氦位置应准确对准可疑泄漏点,距离控制在1~3cm,喷氦时间2~5秒为宜。过短信号弱,过长易污染系统。
4. 抽真空需充分且稳定
真空法检测前,被检件必须抽至系统要求的真空度(一般为10⁻¹ mbar以下),并保持稳定。真空未达标准或系统不稳定会导致信号波动,影响判断。
5. 警惕“假漏”现象
材料吸附氦气后缓慢释放(如橡胶、塑料)、结构缝隙等可能造成“伪漏”。应结合材质、结构判断,必要时采用重复检测或加热释放法排除干扰。
6. 灵敏度设置要合理
根据被检件技术要求设置检漏仪灵敏度。如新能源电池常要求10⁻⁹ mbar·L/s,而普通设备可能只需10⁻⁶ mbar·L/s。设置不当易造成漏检或误报。
7. 控制温度变化
温度变化影响气体扩散速度和材料形变,可能导致检测结果波动。检测应在稳定温度环境下进行,尤其避免温差剧烈变化。
8. 定期校准设备
氦检漏仪属精密仪器,需定期使用标准漏孔校准,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。未定期校准可能导致检测偏差。
9. 正确使用标准漏孔
标准漏孔用于验证仪器性能,使用时应避免直接接触被检件,防止污染或损坏。应根据漏孔标称值(如1×10⁻⁸ mbar·L/s)进行系统验证。
10. 完整记录检测数据
每次检测应记录时间、环境、参数、结果等信息,便于追溯与分析。建议建立标准化记录模板,提升管理效率。
结语
氦检漏技术虽成熟,但操作细节决定成败。只有严格遵循规范、识别常见误区,才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,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