氢,作为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清洁可再生能源,常温常压下呈现为极易燃烧、无色透明且无臭无味的气体。氢气燃烧的唯一产物是水,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制取,而水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资源,为氢气的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。
氢能,作为一种二次能源,需通过特定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,这与煤、石油、天然气等可直接开采的一次能源形成鲜明对比。作为公认的清洁能源,氢能正逐渐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,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助益。
在化工领域,氢是生产合成氨和甲醇等重要化工品的原料。合成氨,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,是化肥工业(氮肥)和基本有机化工的核心原料。
在交通领域,氢能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减少碳排放、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。其中,氢能源汽车以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备受瞩目,而氢燃料电池则是其核心部件。
此外,氢能还可助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,实现对电网的调峰调频、平滑电网输出,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氢原子量最小、导热性最佳、含量最丰富、燃烧热值高、燃烧性能卓越、能量转化效率高,这些特性使得氢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。液氢,作为火箭的主要燃料之一,更是彰显了氢的强大能量。
在医疗领域,氢气因其抗氧化、抗炎症和抗细胞凋亡的作用,对人体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心脑血管、皮肤、慢性病乃至癌症等200余种疾病(模型)均展现出显著的治疗和修复效果。
在农业领域,氢能源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氢能可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、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、延长果蔬货架期和花卉的保鲜期。氢水稻、氢火龙果、氢草莓、氢中草药、氢保鲜等氢农业实验的成功实践,为氢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。
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《低碳氢、清洁氢与可再生氢的标准与评价》中,将氢气分为低碳氢、清洁氢与可再生氢三类,即俗称的灰氢、蓝氢和绿氢。
灰氢:以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原料制备,是目前的主流制氢方式,占全球商业产量的95%以上。
蓝氢:同样使用化石燃料制备,但通过碳捕获系统有效减少排放。
绿氢:利用清洁电力电解水制取,制备过程中几乎不排放温室气体,但成本相对较高。
在制氢原料方面,天然气(甲烷)因其含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、氢含量高的特点,成为制氢的理想选择之一。天然气制氢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气处理、蒸汽转化、CO变换和氢气提纯四大单元。
而在我国,由于煤炭资源丰富,煤气化制氢成为国内氢气生产的主导方式。煤气化制氢通过煤炭与氧气的燃烧反应及后续的水反应,得到以氢气和CO为主要成分的气态产品,再经分离、提纯等过程获得高纯度氢气。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煤炭制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天然气的4倍。
此外,工业副产氢也是一种重要的制氢方式。在炼油工业催化裂化重整、化学工业乙烯裂解、钢铁冶金工业焦化等生产过程中,富含氢气的终端废弃物或副产物可作为原料,通过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等先进技术,采用变压吸附法(PSA)回收提纯制取氢气。
电解水制氢则是通过在电极、电解质与隔膜组成的电解槽中通入电流,使水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电解,在阴极产生氢气,在阳极产生氧气。
在储氢技术方面,根据存储原理可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两大类。目前较为成熟且前景广阔的储氢技术包括高压气态储氢、低温液态储氢、固态材料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四种。
加氢基础设施作为氢能利用和发展的中枢环节,是为燃料电池车充装燃料的专门场所。不同来源的氢气经氢气压缩机增压后储存在高压储罐内,再通过氢气加注机为氢燃料电池加注氢气。
加氢站作为氢能源战略中的关键一环,以其氢燃料的储备辐射周边区域,为车辆提供及时、便捷的能源补充服务,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持续发展。